- · 《住宅与房地产(中 )》栏[06/28]
- · 《住宅与房地产(中 )》投[06/28]
- · 《住宅与房地产(中 )》征[06/28]
- · 《住宅与房地产(中 )》刊[06/28]
地产上市公司 隐性负债预警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84家主要地产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隐性债务负担较重,已经触发了隐性负债预警。 ??本刊特约作者杜丽虹/文 ??为了降低账面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债务再融资能力,越来越多的地产
??84家主要地产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隐性债务负担较重,已经触发了隐性负债预警。
??本刊特约作者杜丽虹/文
??为了降低账面负债率,提高企业的债务再融资能力,越来越多的地产上市公司利用表外负债和明股实债等渠道将表内负债转为表外债务或转入权益项下,隐性负债问题日益严峻。
??为此我们通过对表外负债、明股实债、以及合约内含融资成分的测度来识别地产上市公司的隐性债务负担,构建地产企业隐性负债的预警模型。
??表外负债的测度
??表外负债方面,我们以并表销售额(=营业收入+当期合约负债(预收款)净增加额)与合同销售总额之比来测度企业的表外销售贡献:即,当企业并表销售额与合同销售总额之比小于30%时为零分,当并表销售额与合同销售总额之比大于100%时为10分,中间比例插值赋分,由此得到地产上市公司的表外负债风险评分。
??2020年上半年,84家主要地产上市公司并表销售额与合同销售总额之比的中位数为59%,即,行业平均有40%的表外销售贡献;有32家公司的并表销售占比小于50%,占总数的38%;有19家公司的并表销售占比小于40%,占总数的23%;更有6家公司的并表销售占比不到30%,占总数的7%。随着表外销售贡献的增大,表外负债也随之增大,很多地产上市公司在表外合联营公司中的实际债务承担高于权益比例,从而带来隐性负债(表1)。
??明股实债的测度
??除了表外负债,明股实债也成为近年来地产企业转移表内债务的重要渠道。在明股实债安排下,项目公司层面的少数股东权益具有较强的债性,它体现为利润分配上的同股不同权,即,在项目公司亏损时,少数股东不承担或少承担亏损,而在项目盈利丰厚时,少数股东只获取相对固定的利润分配。为此我们以净资产中明股实债的成分比例来测度企业的明股实债风险,其中:净资产中明股实债的成分比例=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少数股东权益中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少数股东权益/剔除永续资本后的净资产×少数股东权益中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
??其中,少数股东权益中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由“当期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比例(少数股东应占利润/(净利润-永续资本分配))与少数股东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推算而来。具体来看,当“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比例与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在0.3-1之间时,利润占比与权益占比的比值越低,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越高:当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比例与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小于0.3时可以近似认为全部少数股东权益都是同股不同权的,即,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为100%;反之,当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比例与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为1时,则全部少数股东权益都是同股同权的,即,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为零。但如果少数股东的应占利润为负数,显示少数股东也承担了损失,则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为零。另一方面,如果少数股东的利润占比显著高于权益占比,其原因可能是少数股东不承担项目公司层面的亏损, 此时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也较高;当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比例与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大于2时,近似认为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达到100%。
??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中期,84家主要地产上市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的中位数为33%,有18家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超过50%,占总数的21%,更有7家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甚至超过了60%,占比8%。
??在同股同权方面,上述少数股东的应占利润比例普遍低于应占权益比例,2020年上半年,有27%的企业其少数股东的应占利润比例不到应占权益比例的一半,更有14%的企业应占利润比例还不到应占权益比例的30%;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少数股东不承担亏损,而出现利润占比显著高于权益占比的情况。根据应占利润比例与应占权益比例的比值估算的少数股东中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结果显示,84家公司平均的同股不同权比例为56%,中位数为57%,即,超过一半的少数股东权益是同股不同权的。
??进一步来看,2020年中期,我们根据主要地产上市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与“少数股东权益中同股不同权的成分比例”的乘积计算的“净资产中明股实债的成分比例”,平均为18%,中位数为14%;其中,有20家公司明股实债的成分比例已超过净资产的30%,占总数的24%;更有4家公司的明股实债成分比例大于50%,占总数的5%。据此,我们对“净资产中明股实债的成分比例”给予评分,其中,比例为0的赋予10分,比例大于50%的赋予0分,中间数值插值赋分,由此得到地产上市公司的明股实债风险评分(表2)。
文章来源:《住宅与房地产》 网址: http://www.zzyfdc.cn/zonghexinwen/2021/0305/1376.html